【陪伴笔记】凡是已经发生的,都是好事 || 渡过
文 /邹峰 (“渡过”讲师、陪伴者)
“合理化”和“一般化”
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有一句话: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会变成好事;如果还不是好事,那是还没到最后。还有一句人们很熟悉的话是: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我把这两句话综合并升级一下:凡是已经发生的,都是好事。
比如有人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,旁边的人就顺势安慰他:碎碎平安,岁岁平安。这就是把一件已经发生的,无法挽回的事情,解释为这是一件好事,至少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这样可以减轻对方的自责和愧疚。
心理学上,有一种防御机制,叫做“合理化“。
合理化也可以用在心理辅导上,有时候也叫“一般化”。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,非常自责难受,咨询师就需要用“一般化”和“合理化”来帮助他减少自责:其实人人都很容易犯这个错误,或者说,换成我也会这么做,所以你不必太难受。
抑郁的人,通常就是平时就责任感很强的人。换句话说,他们就是不太善于用合理化来自我防御的人。抑郁以后,他们更加容易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,所以抑郁的症状之一就是容易自责自罪。
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,除了不要去指责,要做容器外,还要尽量帮助他们减少自责。
减少自责的方法,就可以用到我上面所说的:其一, 凡是已经发生的事,都尽量进行正面解读,发掘其中的积极意义,甚至是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。其二,帮助对方合理化、一般化。
棉花糖实验和延迟满足
美国有个心理学教授沃尔特·米歇尔在1958年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,并且长期追踪半个世纪,研究儿童的自控力和他今后一生幸福和成就的关系。
实验方法是找来一些学龄前儿童,每人给他们发一个棉花糖,并告诉他们,如果15分钟后他们还没有吃掉棉花糖,就会再发给他们两个。也就是说,他们会拥有三个棉花糖。
实验的任务就是记录每个孩子抵御诱惑的时间,然后长期跟踪这些孩子慢慢长大后的表现,观察他们成年后的事业成就,以及家庭幸福程度。
最后的结论是:越是能够自我控制,延迟满足的孩子,未来的成就越大,家庭越幸福。
围绕棉花糖实验的深入研究还有很多,其中包括比如:是什么导致了相同年龄的孩子,自控力,或者延迟满足的能力有巨大的差异?
结论是,家庭环境对延迟满足的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。生活在稳定有安全感环境中的孩子更有自制力;而经常被欺骗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,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,往往会迫不及待地要享受当下。
棉花糖实验针对的是孩子,但是反应的问题却是和家长有关的。因为孩子的安全感,绝大部分来自家长。
再深入一步: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延迟满足的能力。
很多家长喜欢吼孩子,看到孩子有点磨蹭就一下子冒出火来,或者夫妻之间一言不合就发脾气,其实就是不能延迟满足,希望自己一句话出去对方马上就有积极回应。而这些, 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不安全感的来源。
投射、标签和认同
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么说:我们孩子不喜欢运动;或者,他没有什么爱好;或者,我们家孩子很内向,不喜欢说话。
更小的时候,有些父母会说:我们家孩子偏食,不吃蔬菜;或者:他学习很不专心,我每天得盯着他做作业。
其实,可能孩子只是在某一次表示不想吃某种蔬菜;或者那一次他只是暂时选择了更诱人的鸡翅。
有的时候,是大人自己不喜欢吃某种菜,看到孩子不吃就赶紧下结论:他不吃这种菜。——心理学上这叫做投射。
但是孩子不幸被贴上了一个标签:不喜欢说话,不喜欢运动,不喜欢吃某种食物……。
一旦孩子被贴上标签,他很容易就真的变成标签指示的样子。
心理学上还有个概念,叫做认同。如果孩子表现出和标签相反的样子,就是一种不认同,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背叛。
比如父母在客人面前说:我的孩子很内向,不喜欢说话。但是如果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得伶牙俐齿能说会道,相当于当场啪啪打脸父母,背叛了父母。所以孩子一般情况下都会倾向于认同父母的标签或者投射,因为这是最省事最安全的做法。
也就是说,他们会宁可压抑一下自己表达的欲望,认同父母给自己的标签或者投射,不愿意让父母当场难堪。
结果就是,这个孩子真的变成很内向,不爱说话。
从功过不能相抵看道歉
在不久前的厦门亲子营,一个孩子说起父亲给自己带来的语言伤害,情绪有些激动。他说:爸爸还不道歉!妈妈在边上说:爸爸不是已经道歉了吗?孩子说:那算什么道歉,轻轻松松一句对不起,就可以算了吗?
很多家长有这个苦恼:我都已经反复向孩子道歉了,孩子还是不接受怎还是么办?
功过不能相抵,这句话来自一个孩子。当她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言语暴力,泣不成声。父母也真诚向她道歉了。但是她在忍住哭泣后表示:我知道你们为我付出了很多,但是你们也曾经严重伤害了我。功是功,过是过,没有将功补过这回事,功过是不能相抵的。
我想告诉家长,如果你们向孩子道歉,同时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:孩子不接受你的道歉。因为道歉是你的事情,接不接受是孩子的事情。
如果家长认为:我已经道歉了,你就必须接受——这种强买强卖的态度无疑是一种新的伤害。
孩子不接受道歉,除了功过不能相抵,其实就是对你还不够信任,不敢确认你会不会继续伤害。所以这也是一种本能的防御。家长得接受这种不接受,才有可能慢慢重建这种信任。
这也是一种延迟满足。
还有一个建议是:不要把道歉挂在嘴上,更不要说很多的话。
因为很多时候,当我们说很多话的时候,表面看似在道歉,其实在替自己解释和辩护。比如,“我当时如何如何如何……”最后还加上一句:“这也是为你好。”
这个时候的道歉,其实是在满足自己,而没有真正共情孩子。所以孩子不接受道歉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有时候,一个愧疚的表情,一个紧紧的拥抱,会胜过千言万语。
最重要的是,家长要学习提高沟通能力,最大程度减少暴力语言和暴力行为带来的伤害。
用行动来展示你的改变,比一句轻飘飘的“对不起”管用得多。
作者相关文章:
关于“渡过”
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
真实原创,知行合一,自渡渡人
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。文字、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,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。投稿信箱:zhangjinduguo@163.com
更多内容,扫码关注